第九十四回(下)
【宿儒修训语论文章】
说话间二人迎了过来。武继明抢步走在前头,扬手笑说道:“这可是巧了!知道你早来家,只无心会朋友,也不敢上门扰你,可巧这里遇见了,不是缘分是什么?那天允中兄弟说你病了,可都大好了么?”
蒋铭一边下了马,一边笑应道:“早好了,并没生什么病,只是懒得出门!”
这时萧纯上从后赶上来,对着蒋铭就做了个揖。蒋铭连忙还礼:“纯上兄如何这等客气?”萧纯上笑道:“今时不同往日,承影兄现在是官身了,咱们大家也该讲个体统才是。”
蒋铭失笑道:“你这么说,倒叫我无地自容了!”武继明一旁呵呵大笑:“我就说承影不是那样的人,纯上你也真是,读书读的呆了么!”忽见蒋铭眼睛微微红肿,想起蒋钰来,就住了口,收了笑,走上前拍了拍蒋铭臂膊。
蒋铭也回拍了拍他,笑说:“两位是来看先生的么,什么时候来的?”
萧纯上道:“昨天我俩就来了,等下吃了饭,下午还要赶回去。”蒋铭:“那可是要贪晚了。”武继明笑道:“没事,路都走熟了的。”
原来萧纯上本打算春天进京应试的,从去年夏天开始,时常来乡下向虞先生请教功课。不料李孚叛乱,王益祥围城,虽然最后平安无事,却把他阻住了没去成。武继明与汤丽娘离婚后,心内沮丧,做什么都觉没意思,便也常跟着一块下乡走走。这会儿虞先生在屋里给学童上课,俩人在外面溜达。
三人在门口说了会儿话,就见大大小小十来个学童,背着书袋一窝蜂从里涌出来,打闹说笑,蹦蹦跳跳,跑出院子散了。随后虞先生走了出来,身旁还跟着一个头戴方巾的年轻人,穿着家常素净道袍,神色甚是恭谨。
蒋铭忙迎上前去,虞先生点头笑道:“承影来了,前日听说你生病,可是好了么?”
蒋铭陪笑说:“好了。”这时旁边那年轻人向先生做了个揖,恭敬道:“老师有事,学生先告辞回去了,改日再来。”虞先生微笑:“那你去吧。”
武继明对那人道:“小方再坐一会儿吧,吃了饭再走!”那人忙陪着笑说:“多谢兄长盛情,今先生有客,小弟就不打扰了。”
一边说着,一边擡眼看了看蒋铭,略躬了躬身,就去了。
众人进屋里来。蒋铭请先生上坐,见过了礼。李劲和宝胜把带来的酒肉菜果拿去厨房,交给村人媳妇收拾,昨日萧武两个也带了不少酒食,一起拾掇了,不一时盘碗摆布上桌。虞先生和三人落座,一边吃喝,一边说话。
蒋铭问:“刚才这人是先生新收的学生么?”
虞先生:“算是吧,是润州城里人,去年陈亮引来我这里的,非要拜师,我推却不过,就把他收下了。”
原来此人姓方名采,表字景容,是个爱读书、意图举业的学子。因听人说虞先生乃是大儒,便央人介绍拜了老师,常来陪侍,请教学问。武继明和萧纯上曾遇见过,因此认识。
蒋铭道:“我看这人气质平实,倒像是个勤谨本分的,求学的心也真。”
虞先生点了点头,未及说话,武继明旁边接口笑道:“小方这人不错,他刚来那次我碰见了。去年快过冬至时候吧,我和纯上来,赶上他们都在,总共来了三个。当时我就和纯上说,这里头,只小方像个读书人。那个叫陈坚的,看是生得人高马大,一副好嘴头会说话,却不像个实诚人,恐怕不能安下心读书,怎么着?果然现在只有小方了!”
萧纯上笑向蒋铭道:“那天三个人,其中一个是陈亮,求师的是小方和陈坚。陈坚我也只见过那一次,后来不知怎么,再没见。倒是这个小方,每次来都能见着。”
虞先生道:“陈坚后来又来过一次,拿了一篇文给我看,我说文章写的欠通,且用字庸俗轻浮,不成体统。因我说了这一回,从此不来了。后来听人说,就是这篇文也不是他自己作的,还是找人代作,这样的不来,倒也是一桩好事。”
蒋铭笑道:“先生说的是,文章不好还可教,人品不好却是难改。倘或还来,怕他出去招摇,说是您的学生,岂不反累了先生的名声。”萧武二人连连点头:“承影这话很是”。
虞先生笑了一笑:“你们这么说,他可不是这么想,在他眼睛里,我不过是个落魄无用的读书人罢了,又老又穷,拜师倒是他擡举我,偏我不识时务。我听言谈把钱财看得极重,便也直说了——虽是今上鼓励读书人,有‘书中自有黄金屋’这样的话,可是读书辛苦,若只为了求钱财,不如好好去做生意买卖,拘在书本里求金银,可不是误了终身么!他想是听了这话不高兴,不来了。”
武继明嗤地一笑:“原来他读书,是奔着将来要当禄蠹才读的,也真是个痴儿,难道那么容易的?别人十年寒窗之苦,都是白吃的不成?”说的都笑了。
众人又说些闲话。因说起蒋铭去年高中探花的事。虞先生道:“先听说你在翰林院编纂诗书典籍,怎么又去边城了?戍边守土自是要务,可也不要看轻编修这桩事,比起武功,文字的事更是要紧。即便打起仗来,争战只在一时,书籍文章却要流传到后世的,影响千百代,所以编纂书籍必要慎之又慎,须得德才兼备的人方可胜任。”
蒋铭陪笑说道:“先生教训的是。这二年我经的多了,也想明白许多道理。要使国家太平,百姓安居,富国裕民自是第一位,教化之功却也十分重要,一味积聚钱财,可知人心贪欲无止,贫富两端,争竞无度,反容易埋下祸患。想来也因这个缘故,圣人才说,‘贫不改其志,莫如富而好礼。’”
虞先生闻言欣喜,将手往桌上一拍,赞道:“这话说的好!可见知之不如行之,你出去两年,竟是大有进益了!”萧武二人亦是连声附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