74-76
关于技能大赛一事,原本苏平还没想到,每天都忙得脚不沾地,一件事接一件事的往外蹦,连吃饭都是挤得出的时间。
哪有空想别的事情。
后来因为孙木匠这边出了这事,他才临时想了这么一点子。
仔细一琢磨,貌似是个不错的想法,他来之后还没举办过什么活动。
照这时间来算,也刚巧来一年了。
苏平还没想好该怎么办,那边杨老二知道许木匠他们要举行技能大赛,就火急火燎的跑来问了苏平,他们要不要办?
瞧着杨老二那摩拳擦掌,跃跃欲试的模样,苏平笑道:“办呀,怎么能少得了你们了,一起热闹热闹,再问问王铁匠他们办不办?”
有了这两人牵头,他脑子立马就运转了起来。
索性将孙太太、张太太和杜太太都给叫了过来,问三人有没有好的建议,这样的大赛以后争取每年都举办一次。
不论身份,不论年龄,不论性别都能参加。
孙太太道:“咱们是负责妇女孩子的,就往这方面想吧。”
苏平:“……”
你倒是把自己的分工给悟得分明确啊,捂脸!
他是希望几位嫂子给全面的建议的,不过能联系到自己工作也很了不起了。
于是,点了点头,“嫂子请说。”
孙太太是觉得,女工们肯定得参加,她们也跟着学了十天半个月了,再加上先前有捏花馍的能力。
便决定举办泥塑大赛。
至于孩子们,可以猜谜、背诗、写字等等。
张太太道:“大人前头不是还想办一个术数班吗?多培养几个财房产生,咱们也要不也多出几道数术题吧。”
苏平笑道:“好!嫂子说得没问题。”
杜太太真不知道苏平叫她干嘛,听两人都提意见,急得抓耳挠腮的,苏平将张太太的提议写到了纸,这才道:“咱们除了泥塑之外,我想着把做点心或者美食小吃也加进去,杜家嫂子是在这方面的行家,到时候由您出面主持这一块儿应该没有问题。”
杜太太吓得心头一跳,“大人这可使不得,我就一个……”
“嫂子放心,肯定不止你一个评为。”
万喜楼的陈家定是少不了的。
县城里比较有名的小吃摊或者铺子的掌柜或东家都得请上。
孩子这一块就直接交给许先生了,各种题目由他与县学的先生和学生来做定然不会错。
是以,苏平第二日,又将大家召集到了一起开了一场小会。
张典吏笑道:“这个法子好,也让我们大家一起热闹热闹。”
“不过这事吧,大人要不先等一等。”
张典吏是觉得,这段时间大家都忙着秋收,秋收过后又得忙着播放,这一来一回就差不多到八月底九月初了。
苏平道:“现在快八月十五了,如今把告示贴出去,待半个月后再举行倒是可以让大家多准备再多报名,时间倒是刚好。”
许木匠一听半个月后去了,急得两眼有点冒火。
可一想,内鬼的事还真不是这么好抓得,也只能给忍了下来。
许先生道:“若是九月初办得话,张先生他们也刚巧回来了。”
孙主簿笑道:“那正好,算是双喜临门。”
许先生忙道:“大人客气了,什么喜不喜的,只盼着大家能平安归来,若能中几个学生,也算是给咱们这段时间的努力划上圆满的句号,若是没人能过,咱们也不气馁,毕竟学生们都还年轻。”
孙主簿:“……”
你这么谦虚,让我都无言以对了。
关于技能大赛,大家是集思广议。
关键点还是自家的工作自家明白的,像许木匠他们这边就分了好三项,像水车和农具这种大件的,让大家勾思图纸,再顺便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。
自然你要是不嫌麻烦,可以做个小模型。
这种模型不止包括农具、水车,还包括各类家具,总之,你想做什么都可以。
若是被认可,甚至采用,那还有丰厚的奖励。
像玩具、木雕这块,可以提前在自家做好,到时候拿来当场点评,节省了不少时间。
这些东西吧,都是可以提前准备的。
自然了,也会在场上给大家每人发一块木头,让你根本木头的形状进行雕刻,为期一个时辰……
杨老二他们这边也不简单。
画图、模形,随你自己选择。
这段时间大家一直在努力建房子,尽管这年头的房子比较简单,再加上人多五开间的房子没几日就成了,可架不住数量多。
不过大家对于苏平先前画的四合院喜欢的倒是挺多。
杨老二估摸着这次做模型的话,大家可能会往这一方面试试。
铁匠那边也差不多,唯一有看头能亲身体验的就是孩子们这一边。
张太太提议准备一些颜料,让孩子们彩绘。
苏平想起上辈子见过的幼儿园的活动,可不就是让孩子们画画啊,做点心等等嘛!
这事一敲定,就由张典吏写了公示贴了出去。
孙太太和张太太两人忙不过来,索性把杜太太也给拉来帮忙记录参赛名录了。
在八月二十九这一日,张先生带着一群学生回来了。
瞧大家喜气洋洋的样子,苏平就知道成绩还不错,特意去城门口迎了迎。
张先生一把拉住苏平,激动的有些语无论气,伸出五根手指头,愣是喊道:“中了十二个,十二个啊!”
“咱们县里今年有十二个新晋的秀才公,大人十二个啊!”
苏平被他逗得直乐,可在这庄严的时刻又不好意思笑出来,只得保持着微笑,而后努力让语气听起来正常,“张先生辛苦了,大家都辛苦了,今晚在万喜楼给大家接风洗尘,祝各位前途似锦,一路繁花。”
这次一共去了三十五名童生。
中了十二人,也算是三分之一的概率,着实不低了。
苏平前两日已经收到孙知府递来的消息了,开心之余立马让黄大个订了万喜楼的庆功宴。
他看过名单,都是平日里学习拔尖的,也是童子试时成绩名列前茅的,这十二人中有八人是一直在县学读书的几名学生。
这其中便有与苏平同名的任平。
苏平笑着给大家一一道喜,饶是没中的童生也没什么好泄气的。
一个个均是喜笑颜开。
第二日,苏平问了张先生才知道。
今年没中的二十三人,这次虽然没中,可题着题目再与同窗们生活了这么长的时间,说是自个儿进步非常明显,尤其是大家将自己的答卷默出来互相传阅之后,那中的十二人,确实比他们强上不少。
所以,这次虽然没中,可真心为中了同窗开心。
苏平笑道:“这样想就对了。”
张先生笑道:“可不是,这中了的十二名学生,在成绩刚出来的时候,就被省城的府城和安乐郡的府城找了,可他们说什么也不去那里读书,一心惦记着若不是苏大人的说过的话,说是若没有大人的新政策,他们怕是早就没书读了。”
这话苏平信。
他来的时候,县学已经角了书肆好些银子了。
对方催了好多次了,县学的宿舍、教室也都破旧不堪。
苏平道:“既然如此,就问问他们谁想去乡镇的学堂教学生,都到许先生那儿报名,每个学堂需要两句先生,每日只上半天的课。”
苏平是想着既然大家都奔着读书考功名来的,总不能让人把时间都浪费在教学上。
这样分心反而本末倒置了。
张先生笑道:“我们回来的时候已经讨论过这个问题了,大家都乐意去,他们还根据自己家离哪个学堂近报的名,这是名单。”
苏平扫了一眼,比他想象中的要好上许多,尤其是那些年纪二十五往上走的童生报名的尤其多。
中了秀才的十二人也不报名的,倒是年岁小的十几岁二十岁的童生没人报名,原因很简单,他们的年纪摆在那儿,这次又参加了一次院试。
多少知道了些深浅,本着自己再努力一年,来年一定能高中的心思。
苏平也了解大家的想法,让张先生和孙先生自己看着办,每个学堂安排两名先生,因为是教小孩子,倒没什么多费事儿。
启蒙的书就那么几本,两三年的时间便能轮一次。
待孩子超过了十二三岁,就可以来县学的丙班读书了。
县学的先生倒是十分充足,因为他们开出的条件极好,从府城请来的几位先生一直都没回去,府试、院试取得的成绩又是有目共睹的,李先生几人更不想走了。
李先生前几天还找过他,知道这次中了十二人。
便笑道:“瞧着大人给百姓建的房子这般好,我都想着把家里人接过来一道生活了,也住住这崭新的砖瓦房。”
苏平笑道:“先生若乐意过来,咱们可是求之不得呢。”
李先生倒也没客气。
与他一道来的有五位先生,如今这五人中有三位想留下来。
有人老家是府城的,有人是其余县的。
苏平当时在建房子时,就在县学附近选了一块地,让杨老二给县学的先生按人头造了房子,尽管目前还没完工,但也已经有了雏形。
李先生笑道:“我这人比较懒,不爱走路,就选个最前头的吧。”
方先生和白先生与他做了邻居。
孙先生选的第二排头一家,余下的几位先生各自选好了,就连张先生也在走之前就说好了要与孙先生做邻居。